欢迎光临北京厚德瑞商贸有限公司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栏目: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24 作者: 杨茁萌 来源: 北京厚德瑞商贸有限公司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困难如潮,希望似海”。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新思路、新机制。要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梳理每个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解决每个环节的生产技术难题,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本刊携手国家奶牛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开办“奶牛养殖”专栏。本栏目将围绕奶业发展的需求,以详实的数据、实用的技术、朴实的文章、精美的版式,宣传现代奶牛产业技术,提高奶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奶业竞争力。

                                                                                                                                                                                本栏目由国家奶牛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协办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杨茁萌 1, 李胜利2

(1.北京厚德瑞商贸有限公司,北京  100054;

2.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


基金项目: 本文受“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优质草生产和现代工业化养殖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课题(2006BAD11A09)资助。

作者简介:杨茁萌,1961年3月出生于新疆,草学专业博士、教授,现从事草业经营与研究。电子信箱hdryang@sina.com

       苜蓿,学名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属多年生豆科牧草,蛋白质含量高,在18%~22%,富含各种氨基酸、维生素、胡萝卜素、叶黄素、钙、磷、异黄酮类物质,可消化纤维含量高,营养平衡而全面,被世界上誉为“饲草之王”,是饲养奶牛不可缺少的优质粗饲料。饲用苜蓿的牛奶不仅各项营养指标均能达到一级以上的牛奶国家标准,风味和口感尤佳,而且高产奶牛如果不饲用苜蓿就难以维持其产奶量。所以,如果推行奶牛饲用苜蓿,收奶站、乳品企业完全不必为蛋白、脂肪等营养指标达不到国标而掺假,就可以从优质粗饲料方面避免像三鹿婴幼儿奶粉掺有三聚氰胺、大头娃娃奶粉缺少蛋白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001年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的召开正式揭开了我国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基地加农户企业化运作,产学研一体的苜蓿产业化的序幕。产业化必须企业化、必须市场化、必须商品化的观点已深入人心,苜蓿产业通过市场的定位和拓展,原料的组织生产,企业的加工和各种科学技术的支撑,最终通过投入,产生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使得产业链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均获得了各自的利益。经过各方几年的努力,使中国的苜蓿产业向现代草业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为我国的奶业和出口创汇草业做出了贡献。
      虽然我们在各级政府、草业企业和科学界的努力下,有了好的开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产业化程度也有了不小的提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但是,经过7年的产业运行和实践,苜蓿产业从高峰走到了低谷,从过去供大于求到现在完全满足不了奶牛养殖业的需求,苜蓿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已成为限制我国奶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1 我国苜蓿产业的现状

       2003年,全国用于生产苜蓿商品草产品,并进入流通的苜蓿种植面积实际有50万亩左右,其中北京地区约5万亩,河北黄骅、沧州等地约10万亩,山东约5万亩,甘肃约15万亩,宁夏约5万亩,全国可生产苜蓿各类草产品(包括草捆、草块和颗粒)30万t左右,是我国苜蓿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当时的市场需求不足10万~20万t,处于供大于求局面。甘肃的苜蓿一直等到华北、山东等地的产品销售了80%时才能占据市场,对甘肃的苜蓿产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自从国家取消农区退耕还林的补贴和农业税,增加粮食补贴后,我国农区种植的苜蓿没有任何政府补贴,苜蓿的效益明显低于农作物,苜蓿种植面积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减少。2006年,北京的苜蓿实际保苗面积不足1万亩,河北沧州地区也不到3万亩,山东和天津更是廖廖无几,直接造成了这一产业区的龙头企业纷纷倒闭或停产,当地形成了一批游击队式的、小规模收购经纪人,无法稳定基地种植和保证产品质量。内蒙古有5万亩基地,分布在通辽、赤峰、达拉特前期和呼和浩特周边。山西的商品草在市场上影响很小,几乎没有占有率。辽宁的产品曾在阜新和法库有一定存量,但也没有发展起来。甘肃和宁夏是目前主要的草业基地,在2003年期间,甘肃省每年生产的商品苜蓿草产品合计约有15万t,但是2008年合计只有5万~6万t。宁夏存量也不少,但是用机械化生产收获的面积较小,只有2万亩左右,年生产苜蓿草产品不到2万t,固原地区虽然苜蓿种植面积很大,但是集中连片的较少,靠人工收割和匝捆,完全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农民的种植效益低下。在陕西延安一带和陕西、河南黄河滩有一些面积种植,约3万亩,基本上被当地奶牛场消耗了,对全国市场的贡献也很小。因此,对全国南北方奶牛养殖提供商品草的省份主要是甘肃、宁夏、河北和内蒙古,总供应量不足10万t。而中国奶业已全面认识了苜蓿草对提高奶牛产量和品质、提高奶牛体况,减少兽药投入的重要意义,全国需要苜蓿商品草50万t以上。因此,目前是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2007—2008年度,我国广东、上海、天津、河北等地被迫高价进口美国苜蓿近1万t,到牛场价在2 200元/t左右。

2 造成苜蓿产业低靡的原因

2.1 种植苜蓿的比较效益低赊账
       目前,内蒙古河套地区、华北平原的农业种植效益小麦+玉米(点缀大豆)的吨粮田为800~1 000元/亩,番茄为1 500元/亩,棉花为1 200元/亩,玉米制种企业每年提前给农民赊账籽种、化肥、地膜和农药,作为产业的扶持资金,制种农民的投入很少,风险也小,效益为1 200元/亩。蔬菜和林果业我们就更不能比了。2005年,西部省份苜蓿的收购价为650~750元/t,华北平原为750~850元/t,即使亩产1 t商品草,毛收入只有650~850元/t,除去350元/亩的生产成本左右,其效益仅为300~500元/亩。何况苜蓿种植的第一年,只能割一茬,产量一般为300~400 kg/亩,基本没有效益。第二年以后才产生效益。目前,在农区建立的集约化苜蓿基地均没有政府农业补贴的政策支持。因此,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是直接影响农民种植的限定因素,农民不会考虑种植苜蓿的长期效益和综合效益,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益最大化是农民的决策目标。只是因为现存苜蓿的生长还处于高产期,农民还舍不得翻掉而已。假如我们将甘肃的苜蓿收购价提高到900元/t或更高,农民定会重新种植苜蓿,大量翻耕苜蓿基地的现象会停止(合理轮作除外)。

2.2 缺乏配套设备
        种植苜蓿必须要有配套的收获设备,如果以2 000亩为1个作业单元,须配套4台28马力以上的拖拉机,1台压扁割草机、1台搂草机和2台捡拾打捆机,按全价投入资金合计60万元左右。这对于种植仅10亩左右的农户来说是不可能购买的。对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种植大户,也不愿购买这些设备,何况他们还难以把握市场。只有2种途径可以解决设备问题:一是由企业、农场投资,二是由农民自己组织合作社,联合购买,并进行有偿服务。前者企业或农场可以用设备控制农民的草源和收购价格,农民不可能获得应有的利益,当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达不成协议时,农民只有选择翻地。我们推崇第2种方案,农民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就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引导。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现代草业概念:“配套收获设备和收购加工企业是大面积种植苜蓿的必备条件。我们要提高牧草作物土地的产出和利用效益,必须像对待农作物一样加强投入和管理。”

2.3 苜蓿产业链发展不成熟
       在美国,苜蓿是五大作物之一,有3 000万hm2的面积,苜蓿产业链成熟,只有农场主和贸易公司2个环节,甚至只有1个环节。大的农场主自己就有加工设备,不仅可以销售一次捆,还可以销售二次加密捆。许多草业公司都有自己的土地,每年种植、生产30万t苜蓿产品。而我国都是小农经济,人均耕地几亩地,发展土地密集型产业存在许多难以协调的问题。在这个产业链条上,我们有3个利益相关者,即农民、加工企业、流通中间组织者或销售公司。俗话说:“无利不起灶”,中间环节也有大量的投入和市场风险,必然也要获得相应的利益。在中国可以把协会或合作社与农民看成一个利益相关者,加工企业是核心,它支持着农民种植积极性,又连接着市场,没有这个环节,这个产业就不复存在。中国的市场是巨大的,又是分散的,市场风险十分大。这些市场谁去开拓和管理,就必然产生一批草产品销售公司,他们也是产业链上必不可少的利益相关者。所以,除了考虑酪农的利益外,我们还要充分考虑这三者的利益。除此之外,运输业又是一个新兴的成本构成者,由于柴油涨价、限制超载、高速公路收费高等因素,运输成本的提高难以控制。甘肃至北京、天津的汽车运输平均价为800元/t,至广州的运费平均涨价1 000元/t,已经超过了农民原料收购价。2008年预计天津苜蓿价在2 200~2 400元/t。广州将达到2 600元/t。所以,奶牛场的压力很大。如何建立适于我国国情的产业链,简化环节是一个较长期的任务。

2.4 政府没有科学引导产业发展,缺少有效的扶持政策
       政府官员在决定推动某产业发展时,总喜欢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推动产业发展,常常违背科学发展观,“数字造官”的阴影仍然存在。只要在自己任期内种植的越多,就越能显示自己的政绩,每个地区都号称种植了10万亩,一哄而上,根本不考虑市场的容量,不考虑给农民造成的损失。政府比谁招商引资的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形象好,大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均在1 000万元以上,而大多企业产品产量和销售量都在0.5万~1万t/年,固定资产折旧成本100~300元/t,企业连年亏损,而精饲料行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成本10元/t以上。自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后,我们政府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改善,政府的形象得以重建。我们也应该借鉴外国的经验,尊重市场规律,提出自己的农业补贴扶持政策和管理方案。

2.5 加工设备落后,造成运输成本高
       苜蓿产品有5种结构,分别为草捆、草块、草颗粒、草粉和深加工产品。草捆是最大宗的产品,品质显而易见,其市场大、价格高,对其品质要求也高。草块是草捆的替代品,价格相对较低,由于质量较好,纤维也长,运输成本低(可以使用铁路运输),在市场上是草捆的竞争者。但是,客户仍然为质量担心,奶农担心会掺有发霉变质的原料,或者填加其它物质。近几年,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獭兔采食苜蓿颗粒可以明显提高毛皮产量和品质。所以,苜蓿颗粒较多地应用于獭兔饲料和配合饲料辅料。
       苜蓿草块和颗粒的加工设备已经解决,只需要在耗能、产量和制造成本上再下功夫。而苜蓿草捆的加工设备还很落后,密度低,形状不规则,实际运输密度≤280 kg/m3,运输成本高。火车运输只能装载28~35 t/车皮,平均为30 t/车皮,40尺集装箱只能装17~18 t,所以我国苜蓿草捆的运输方式无法使用火车和集装箱运输,仍然是汽车运输,而且属于抛货。而美国的苜蓿草捆密度达450 kg/m3以上,40尺集装箱能装运25 t。2006年,从甘肃玉门运往北京的运价为460元/t,天津为480元/t,青岛为650元/t,上海和南京为650~750元/t,到广州为800元/t。2008年,从甘肃玉门运往北京、天津的运价为700~800元/t,青岛为900元/t,上海和南京为950元/t,到广州为1 000元/t以上。事实上,物流成本已占到销售价的35%~40%,因此,由于运输成本高,2006年甘肃产苜蓿草捆的销售价格北京、天津为1 280~1 320元/t,南京为1 530元/t,广州为1 680元/t。目前,北京、天津为1 950~2 200元/t,广州的价格2 400~2 600元/t,已经超过去年美国进口苜蓿的价格。如果密度加大到≥450 kg/m3 ,达到美国的密度,火车运输可以装载45 t以上,40尺集装箱可以装载25 t,物流成本就可降低30%以上,销售价格即可下降15%以上,并能保证价格四季平稳,这对产业链利益各方和用户均有益处,包括运输业。
       由此可见,通过降低苜蓿收购价以提高产品竞争力是不可能的。相反,我们还应该要帮助农民正确使用高产品种,采取更好的栽培技术和更廉价的收获机械服务,提高苜蓿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提高农民的收购价格,要依靠政府政策补助和工业反哺农业等政策,增加农民的收入。企业加工成本也没有多大的空间,利用更规模化加工技术,也只有30~50元/t的降低空间。那么,只有在加工密度和包装上下工夫,在物流上节约费用,有15%以上的空间。所以,加速研发美国的高密度二次加压机械是决定苜蓿产业发展迫在眉睫的课题。

3 对策

(1)根据奶业市场需求,国家应实行苜蓿基地配额政府补贴政策,用最少的农业补贴解决最大的社会需求。目前,我国苜蓿草产品的流通市场需求约为50万t,需要高产、集约化苜蓿面积50万亩。超过这个数字,就会造成供大于求,损害农民和加工销售企业的利益。小于这个面积会造成苜蓿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损害养殖者的利益。建议在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河北等地区建立标准化苜蓿种植基地,凡符合标准化的基地才能得到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
       所谓标准化苜蓿基地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种植的苜蓿品种适合,产量在当地是属于高产的;②种植计划是长期的,至少有5年以上不会改变种植结构,有长期轮作计划的基地优先;③种植面积集中连片,最小地块均在100亩以上,便于机械化作业,每个基地总面积不低于2 000亩;④有全套的收获设备和必要的库房或贮藏场地,农民协作组织合作购买机械设备的基地优先;⑤有加工企业负责收购苜蓿,并能加工销售;⑥有良好的物流运输条件;⑦有政府科学、民主的管理和扶持政策,不会截流或者变相截流中央政府的补贴资金;如同国债基金项目管理的方式管理苜蓿项目,政府严格考察,合理布局、重点支持,例行项目中后期检查,对套取和挪用扶持资金的个人或单位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未能完成扶持后生产的个人或单位追究经济责任。扶持资金可每年按200元/亩直接补给种植者,投入收获设备的可以补贴50%,加工设备可以补贴30%。这样,50万亩的基地种植补贴只有1亿元/年;收获设备补贴250套,使用期为5年,如果按60万元/套计,年内共需补贴7 500万元;加工设备只补贴高密度草捆二次加压设备,全国已有苜蓿草块和颗粒加工设备近30套,年加工能力30万t以上;旧式苜蓿二次加压机55套以上,年加工能力110万t以上。但这些设备多已接近报废,大部分因企业倒闭,设备闲置,机型复杂,加压密度和产量低。政府只需对购买密度≥450 kg/m3的新型二次加压机予以补贴,以推动更新换代,降低运输成本和市场销售价。实行配额制也是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机制,可以有效地保证苜蓿产业链上各方利益,保障苜蓿的持续发展,可长期满足奶业市场日益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应该组织各方专门讨论我们的产业模式和布局,做草业的市场分析研究。建议在交通便利、物流成本低的西北和北部地区建立长期稳固的苜蓿基地,形成配套的扶持政策。

(2)推动农民合作社的建立,鼓励和引导农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苜蓿,将分散的小农经济发展成农场经济;鼓励有能力的专业户、其他投身农业的个人和企业建立种植、加工与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民或农场,通过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把土地集中起来,体现集约化的经营效益。由于苜蓿可以固氮改土,耐盐碱性较强,鼓励国家土地开发的新增农田种植苜蓿,一举两得。最终形成产业链简洁的苜蓿产业体系。

(3)苜蓿是多年生牧草,其高产期在生长第3~5年,一年生作物基本上每3年出现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市场波动,苜蓿产业市场波动周期应在5~6年以上,苜蓿产业市场波动周期长。所以,在种植规划中一定要有长期性的准备计划。

(4)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与韩国和日本政府交涉,取消对我国草产品熏蒸处理、热处理的技术贸易壁垒,进一步降低出口成本和环节,为草产品的销售走“两条腿”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抢占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市场,使我国的草业成为创汇农业。

(5)切忌一哄而上的发展模式,一定要宏观控制产业发展的速度,注重科学投资和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依据,要做到适当的“供小于求”。

(6)加强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市场准入制度的创新,良种生产要走企业化的路子,向农业种子部门学习,不能容许各级草原站经营种子,使得我国牧草种业政企不分,目前牧草种子大部分是政府采购,自己招标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种子质量,政府和行业监管部门失去了对行业规划、管理和监督指导的作用,违背了自由市场和产业发展原则,种子市场管理法规不健全,造成行业垄断和违法竞争,使我国牧草种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所以,政府的牧草种子项目资金要扶持种子专业企业,而不能变相成为政府的事业经费,延误我国牧草种业的健康发展。

(7)加强牧草机械设备的研发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国产设备价格大幅度下降,质量水平明显提高,最终降低生产成本。尽管苜蓿颗粒和草块机械已国产化,但还要不断创新,降低设备造价和加工的成本。特别是牧草收获设备和高密度二次加压设备需要国产化。

(8)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与公路和铁路部门协调,做好绿色通道的建设,把牧草运输列为菜篮子工程,在高速公路享受绿色通道的政策。通过国家经贸委审批,由铁道部专门按排定点线路的车皮数量,解决车皮难的问题。或者像化肥、农膜的铁路运价,给铁路运草价格作一新的调整,支持城市奶制品的供应。

(9)国家行业协会应加大草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制定,如同饲料和农资行业,加强市场指导、培育和管理。对违背行业法规,掺假或添加违禁物质,或生产和销售严重伪劣产品,国家监管部门有权予以法律制裁。如产品标明是苜蓿颗粒,而从中掺有大量其它秸秆或杂草进行销售,其本身就是违法,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是行业的造假,使消费者对同类产品失去信任,影响守法企业的经营。复合苜蓿草颗粒也要标明主要成分和比例,否则就会出现类似还原奶与纯奶的非正常性竞争。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制定行规,管理市场,给行业一个清白。